倉儲設備,堆高機-二手堆高機倉儲設備
    關於我們   服務項目   電動堆高機   倉儲設備   最新消息   倉儲項目
最新消息 > 萬國公墓——活在生者記憶里的逝者(下)

文章来源:http://wb.qdqss.cn/html/qdzb/20170404/qdzb235747.html

上個世紀90年代,萬國公墓被改建為青島首座規模較大的紀念性園林——百花苑。百花苑內地勢錯落起伏,道路迂回曲折,綠樹成蔭,芳草遍地,一派小橋流水的田園風光。百花苑內建有歲寒三友、花溪、日月潭、同心橋、蓮池、合歡林、龍虎樽、紅透金秋、白雪花神、釣魚場等十處景點;有上百個品種的喬灌木2600余株和110個品種的花卉約8000株,并邀請著名雕塑家精心設計創作了20位已故青島籍貫或客居青島成就卓著的文化名人雕像,20座名人雕像散落在百花苑中,高鳳翰、蒲松齡、康有為、楊振聲、洪深、王統照、聞一多、老舍、沈從文、華崗、吳伯簫、劉知俠、王獻唐、童第周、張璽、朱樹屏、赫崇本、毛漢禮、束星北、林紹文,每座雕像都神態各異,栩栩如生。生者的記憶灌木叢生的迎春花,又叫黃素馨,不擇風土,適應性極強。殘冬時分,黃燦燦一片漫山遍野敲打著渾渾噩噩的早晨,讓歷史轉折點上的青島山,透露出一線生機。1914年11月完成的日本占領,沒有打擾青島山下墓地里的逝者。新發生的死亡,繼續增加著這里的墓碑數量。隨后,日本人在不遠的高處,另外建立了一塊墓地。種族之間壁壘森嚴的界限,在冥間依然清晰可見。1926年10月,膠澳商埠局組織進行公墓圍墻大門設計,次年6月布告軍民人等嚴禁私人游覽萬國公墓,規定擅入者將受罰。檢索國立青島大學和國立山東大學理學院長黃際遇的《萬年山中日記》,發現至少在1932年的時候,萬國公墓已經是通用名稱。當年9月28日黃際遇記:“晨鐘甫動,早寐不成,披衣攜杖,道京山路,萬國公墓,折入第一公園。縟葉漸丹,殘荷半綠,氹無積水,草蔭斜堤,植杖高瞻,驚滿園之秋色。據坡遠睇,宛在水之中央,氣候冒殊,何止過駒之感,歷時三刻,歸食早餐。”但期間的地圖標識上,青島山公墓一般使用歐人墓地稱謂,東北方向的另外一處公墓稱日人墓地,日人墓地的東面,是中庸路(今延安二路)火葬場。1933年1月28日青島市公安局的一份報告,曾有日本青島學院學生一百五十余名赴貯水山、萬年山日本墓地等處打獵的記錄。1932年11月,黃宗江、黃宗淮、黃宗英兄妹隨父母來青島。黃父為電話局工程師,自北京調青島。黃宗江回憶,當時“全家人包括廚子王師傅、小腳李媽、老張媽都去了青島”。而對黃宗英來說,“爸爸留給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:我們家從北京帶到青島去的王廚子患敗血癥暴卒于醫院,爸爸說他是為我們家死的,出大殯時爸爸披麻打幡,我們全家白衣送喪厚葬于當地德國公墓。”對青島山公墓,黃際遇同事梁實秋的體驗也許更刻骨銘心。梁實秋《槐園夢憶》記:“季淑身體素弱,第四度懷孕使她狼狽不堪,于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五日(陰歷二月二)生文薔,由她的女高師同學王緒貞接生,得到特別小心照護,我們終身感謝她。分娩之后不久,四個孩子同時感染猩紅熱,第二女不幸夭折。做母親的尤為傷心。入葬的那一天,她尚不能出門,于冰霰霏霏之中,我看著把一具小棺埋在第一公墓。”1933年的這個青島初春,成為了梁實秋永遠的痛。1935年夏天,避暑青島的學者蘇雪林曾獨自一人“帶著一件薄絨衫子”,去萬國公墓“享受一個清絕的黃昏”。這是早期關于萬國公墓的敘述中,最細致、委婉的文字:“這座墓園,面積不算太大,大小墳墓,已塞得滿滿,后死的人想在這美麗的墓園再占一穴之地,已很不容易了。那些墳墓型式的設計,都匠心獨運,無一雷同,白石琢成的十字架,磨聾得晶瑩似玉,鐫刻著金色銘記,映在夕陽光里,燦爛生輝。架上釘有救主苦像的,我知墓中人是個天主教友;作疊十字形的,我知死者是個希臘正教徒;普通十字當然代表耶教徒的信仰。背插雙翼秀美可愛的天使,所守護著的一定是個和他一樣純潔的小靈魂,半缺的豐碑和斷折的圓柱,象征功業已成而享年不久的偉大人物。那邊一座白石玲瓏,砌造不久的芳墳,看碑文是位年華雙十的小姐,墳頭上擱著一個新花圈,是鮮艷的玫瑰綴成,當是她生前情人奉獻的。那紅得斷腸半蔫的花瓣上似銘刻著永不磨滅的愛情,和永隔人天的幽恨。這是誰家的愛侶,竟于綺年玉貌,前途似錦之時,撒手人寰,長眠此地呢?這邊又有個小墳,天使的石指頭上也掛著一串素馨花編成的小小花環,在晚風里搖曳。這當是一位做母親的人,怕她孩子躺在這里太寂寞,特別帶這個來安慰他的吧。無情的黃土,可以吞噬世上任何人,卻阻擋不了情人兩心的相偎,和慈母淚痕的注滴。”在這個“四無人跡的墓地”,蘇雪林發出了這樣的感慨:“愛”,將生和死扭成一個環。“愛”雖不能教生命永久延續,但卻能教生命永久存在。“死人活在生者的記憶里。”一位歐洲作家不是曾說過這樣意味深長的話嗎?1936年頒布修正萬國公墓埋葬章程。同年3月出版的《中國建設》第十三卷第三期刊登林林擇之撰寫的《青島一年來之建設》稱:“萬國公墓,本年已就鄰近隙地加以擴充,并在古山開辟免費公墓區十六區。就地面兩三公尺以下,將墳墓按行排列,碑與碑間仍可耕種。從此生養死葬各得其所,將來各區也可以按此辦理。”從蘇雪林的敘述和《中國建設》的記錄可以看出,在萬國公墓建立30年后,公墓規模的擴充,已成必須。自1940年始,為便利市民喪葬,前海天后宮建殯儀館,其后本地重要喪事一般是先入太平路殯儀館開吊,后安葬萬國公墓。1947年中航121號機觸山起火,遇難旅客遺體盛棺存殯儀館設奠,后葬入萬國公墓。戰后青島人口激增,1946年《民眾日報》曾報道《萬國公墓,人滿為患》。同年4月,有關方面計劃在萬國公墓兩側增辟新墓地及國殤墓園,但發現困難重重。9月青島市政府指令社會局,將湛山西側太平山南麓辟為萬國公墓新墓地。1947年的《民報》刊發消息稱,第一公墓增新墳三月共計九四座。墓地里,亡故不斷,哀思不絕,霧氣彌漫。在歷史川流不息的過往中,我想象的那只黑貓,始終紋絲不動地看護著死在時間角落里的老鼠,儼然不分彼此。

關鍵字標籤:金寶山塔位轉讓